創業 STARTUP

創業之路2—為什麼要創業?

2019 年 3 月 22 日

為什麼要創業?

這個問題非常精確,因為到現在我還是常常問自己這個問題。

這一段過程我修修改改很久,原本想按照以往的習慣,用一些華麗的詞藻來敘述,但最終,我還是想不出有甚麼華麗的言詞可以形容這個過程,因為它就是如此的粗糙、傷痕纍纍和不華麗。

我們創業的緣起,並不是像很多人是在自己擅長或是有興趣的領域,比如開一間自己夢想的咖啡廳、或是累積了業界多年經驗或珍貴的人脈。

相反的,在此之前,我們夫妻兩人都完全沒有接觸過這個產業。我們只是憑著新婚夫妻想要一起打拼的那種(現在想起來很單蠢的)熱情,在友人的引薦下跟幾個國外品牌有接觸,覺得:這些商品很不錯,應該會有人要買,於是決定代理品牌,而且一次代理三個品牌:A、B、C(聽起來就是一個注定失敗的鬼故事,對吧)。

當時,這三個品牌裡,A算是在原產國小小有知名度、B、C則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品牌。為了爭取A的代理權,我花了很多力氣準備資料,撰寫了有模有樣的台灣市場分析書、合作提案和合約(不得不說在大公司滾過幾年文書功力還是有派上用場),出國拜訪原廠CEO,同時和B、C也簽了合約。

所以,兩個完全沒相關背景、不懂行銷、甚至也談不上是使用者的人,到底要怎麼代理品牌?

在創業的過程中,我們犯了幾個根本的錯誤:

⚠️夫妻合夥合資
好啦,那要創業,第一個當然就是要拿錢出來。但那到底要拿多少錢?其實我們完全沒概念。我們參考同行的資本額,算了一下也覺得應該不用花那麼多錢吧,保守一點,就這麼訂了個比同行少了50%的數字出來。

作為一對恩愛的夫妻,你就是我,我就是你….我們的錢也要在一起,right?

這個話題,真的值得再好好寫一篇警世文呀。

⚠️沒有做足功課
公司設立剛開始,我們犯了很多粗糙的初階錯誤,包括:不了解產業、不了解商品、不了解消費者,也沒有和業界有經驗的前輩合作。

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:天啊,怎麼可能有人完全搞不清楚狀況就去創業?(嘿對,真的有,就是我們….)

做為從小到大在美國受教育、模範家庭長大、傳統意義上高學歷的兩人,總覺得幸運之神會一如以往的眷顧著我們,創業一定會像一塊小蛋糕,就像我們順遂的人生一樣,對吧?

確實,語言的優勢讓我們和原廠的溝通無礙,我們能屈能伸又有效率,是很大的優點;但種種對台灣消費市場的不熟悉和文化的不融入,也讓我們必須花比別人更多時間摸索。

⚠️初期花費過多經費在租高級的辦公室和聘用員工
在我的想像中,創業者應該像廣告裡那樣,左手拿著時尚的蘋果電腦,右手拿著星巴克的咖啡,穿梭在華麗的寫字樓當中(我知道,我們真的把華爾街之狼和創業者搞混了。)

當時,我真的就這樣做了:買了最新上市的蘋果筆電,租了黃金地段頂級商務中心當辦公室,只有兩坪多的空間,連貨都只能擺不了五箱。但很新、很美,還可以眺望象山景觀,上班很有FU。

同時,我們也聘僱了員工,支付了當時完全無法負擔的薪水+勞健保,連最基本的節稅概念也沒有。

⚠️只有通路,沒有行銷
誰都會買東西,但你會賣東西嗎?我們這輩子沒做過任何業務銷售工作,連跟親朋好友推銷都臉皮薄,對於消費者行為更完全門外漢,唯一知道的銷售平台就那幾家購物商城前三大。

於是我先從龍頭拍賣商城開始,一張一張修圖,將商品逐一上架,土法煉鋼用excel建立商品資料庫和訂單庫存紀錄。

上架後,A偶爾可以接到一兩筆訂單,BC則是從來沒有收到訂單過。

在此同時,我們也想進入實體店面(雖然,我們不知道實體店面要燒多少錢),從四處拜訪通路商開始,不斷吃閉門羹,不斷被謝謝再連絡,一封封石沉大海的信,一份份簽不成的合約,看不懂的分潤機制…被拒絕就是一種日常。

只有通路,沒有行銷,就是我們當時的作法。

回頭看,渺小也是一種幸福,當時這些種種錯誤,讓我們寸步難行,損失也被控制在一定的範圍。沒錢,事實上成了我們的停損點;天真,也讓被拒絕這件事顯得不那麼難以接受。

經歷這個階段,也讓我們見證產業在這段時間的快速轉型。事實上我們當時拜訪或合作過的龍頭通路商,現在已經多數快速沒落,甚至撤離台灣。曾經佔到業績95%的通路,現在佔0.01%不到。

大魚不在了,小魚還在,這就是時代,在夾縫中還能求生存,就是作為渺小的幸福。

眼看,我們已經燒了近百萬的人事和辦公室成本,卻連一張發票都沒有開出去過;多項投資失利,家裡更堆積著價值上百萬、保存期限只剩一年的商品養灰塵。而這段期間,夫妻也已經為了財務和經營理念不合而激烈爭吵到無可挽回的程度。

更慘的是,這時的我懷孕五個月了。

 


上一篇 | 創業之路1—斜槓人生
下一篇 | 創業之路3—沒有水到渠成,只有置死地而後生

You Might Also Like

No Comments

Leave a Reply

error: